經過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的輝煌,醫藥中間體行業現已基本進入成熟期。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彼此都在拼最后的一點力量,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是生存者。同時,受到各種傳說以及與其它因素的誘惑,又不斷有新的投資者滿懷“淘金”夢想進入該行業。然而,隨著國家要求制藥企業進行GMP認證以及各種海外認證的興起,醫藥工業的投資規模呈幾何級數般上升,如何使有限的資金與精力,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已成為了每個醫藥中間體投資者所追求的目標。
【軌跡】從醫藥中來,到醫藥中去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其理念,即每個生產企業沒有必要做到大而全,應該將資金與精力集中于自己所擅長的行業和領域,其它配套的物資與條件可以由社會協作完成。通過形成一條產品鏈,使合作雙方實現共贏。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制藥行業將一些初級產品的加工,如溶劑回收等工作轉交給協作企業完成。以后又逐漸將一些有一定污染和危險性的產品,轉交給化工廠生產,如生產青霉素使用的苯乙酸、氯乙酸。在石家莊附近,自上世紀70、80年代,就出現了大量為華北制藥配套生產苯乙酸和氯乙酸的小型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
隨著雙方合作的不斷加深,制藥企業逐漸將一些附加值較高的,技術難度較大的產品,也轉給化工廠生產,如生產頭孢類抗生素使用的氨噻肟酸、AE-活性酯、三嗪環、四氮唑乙酸、對羥基苯甘氨酸(鄧鉀鹽)、HO-EPCP等產品。這使得該分支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得到了迅速發展,成就了一批產值上千萬至億元的醫藥中間體企業。如浙江永寧制藥廠,撫順美強制藥廠、浙江橫店得邦集團、山東睿鷹集團、山東金城化工廠等眾多企業。
目前,該行業已經發展到與制藥企業更緊密的合作階段,由生產醫藥中間體的廠家,直接合成出原料藥(有菌粉),并將產品以化工產品的形式出售給制藥企業,進行精制后再作為藥品出售。醫藥中間體行業可以將產品鏈進一步延長,增加了產品的利潤和提高了銷售的穩定性,而制藥企業減少了投資,將有限的資金與精力,放在自己所擅長的無菌分裝。由于醫藥中間體行業沒有醫藥產品的生產許可證,不可能與制藥企業爭奪市場,因此雙方的合作有一定的互補性。
【條件】最基本的條件仍在制約著發展
近年來醫藥中間體行業的迅速發展,引起許多投資者的垂涎,全國各地生產醫藥中間體原料藥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但同時又以近似的速度被淘汰出局。眾多從事醫藥中間體產品開發的技術人員,也紛紛以各種形式介入該行業,但隨著相應企業的倒閉,也紛紛退回。這個行業的發展似乎有如潮起潮落,帶走了眾多失敗者的匆匆背影。筆者作為眾多失敗者中之一,經過從容的反思,竊以為,參與該行業的眾多人力與財力之所以如此“來去匆匆”,并非該行業已經發展到遇上了新的瓶頸,而主要仍是因最為基本、卻又往往被眾多“淘金者”所遺忘的條件沒有具備而受到制約。以下為筆者所認為之醫藥中間體企業成功的幾大必備條件。
孫子兵法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商場如戰場,在目前的形勢下,沒有一千萬的資金,在醫藥中間體行業內,是沒有生存的機會的。盡管資金是商場上不變的核心問題,但該行業的市場競爭已經發展到今天如此激烈的程度,根本不給新企業以從容發展的機會,參與者更應該謹慎考慮。
該行業內對產品的技術要求很嚴,而且處于不斷發展中,因此要求生產醫藥中間體的企業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而且,在產品線延長之趨勢已經日益明朗的今天,如何迎接來自上游企業不斷提出的試制新產品要求,已經是橫亙在醫藥中間體企業面前的技術難題,如何有效地解決此難題正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所在。僅僅依靠“挖墻腳”的辦法,從其他企業偷技術、偷人才,只能解一時之急,而不是長久之計。人間正道是滄桑,雞鳴狗盜之徒豈是棟梁之才?
有了資金,有了技術,可以生產出產品了。但只有將產品銷售出去,并及時收回資金,方可以進行再生產。由于醫藥中間體行業與制藥行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產品的銷售也十分微妙。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已經轉化為企業間綜合實力的競爭,具體內容包括:直觀的廠容廠貌、生產車間與實驗室設備、產品包裝與質量,無形的包括技術力量、售后服務、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等。因此,綜合的市場背景也屬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當萬事俱備之后,剩下的就是“人”的問題了,當前的醫藥中間體企業普遍存在用人難題。為了維持企業的長久發展,應該采用自己培養人才和引進人才相結合的方法,利用工資、股份、獎勵、股票期權等多種經濟手段,將職工,特別是關鍵職工的長期利益與企業的效益聯系起來,以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下面以氨噻肟酸(包括AE-活性酯)產品的發展歷史為實例,來探索醫藥中間體行業的發展規律與成功經驗。
【規律】技術開發的延續性決定企業運數
氨噻肟酸是生產頭孢類抗生素的重要中間體,目前使用氨噻肟酸的頭孢類抗生素已經超過了10種,每年國內的產量超過400噸。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進行頭孢類抗生素開發的企業主要有四川樂山長征制藥、四川省抗生素研究所和東北制藥總廠,但是最早將該產品工業化的是長征制藥,最早開始研制并生產氨噻肟酸的廠家是浙江黃巖永寧制藥。當時氨噻肟酸的市場價格高達60余萬/噸。此后,又有橫店得邦、石家莊三通工貿公司等單位開發氨噻肟酸產品。當時的工藝相對比較繁瑣,原料成本在20萬/噸左右,但是市場的需求量只有3-5噸左右。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原來工藝是每進行一步反應,都需要將產物蒸餾提純,不但造成工藝路線時間長,而且還使得反應收率降低,通過改用一種溶劑進行全部反應,逐漸使成本降低到15萬左右,產品的價格也降低到30萬/噸以內。
在這個階段,主要矛盾是市場銷路很小,因此國內并沒有大批量的生產廠家,競爭并不激烈。
隨后,石藥集團、??辜瘓F與魯抗集團的7-ACA項目相繼投產,國內7-ACA供應緊張的情況得到緩解。在1999年前后,國內的頭孢類抗生素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先后有哈爾濱制藥、東藥總廠、華藥、河南開封制藥、河南東方制藥、廣州白云山制藥、珠海麗珠集團、珠海聯邦集團、深圳九新藥業、深圳海濱制藥等大型制藥企業紛紛加入頭孢類抗生素大戰,使得國內對氨噻肟酸的需求量成倍增長,各種生產廠家紛紛擴大生產能力,新的投資者通過各種渠道在找到技術和銷路后,也紛紛投資建廠,加入氨噻肟酸的生產行業。同時,我國已逐漸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醫藥中間體供應國,國外各大制藥公司紛紛從我國采購氨噻肟酸。制藥企業將原來購買氨噻肟酸自行制備AE-活性酯的生產,也轉交給醫藥中間體行業,由購買氨噻肟酸改為直接購買AE-活性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制藥企業又已經開始向醫藥中間體的生產企業購買原料藥了。
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氨噻肟酸的企業超過20家,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間的競爭,首先引起的是技術革新,成本不斷下降,截至目前,國內氨噻肟酸的生產成本能夠降低到不足5萬/噸,AE-活性酯的生產成本由原來的40余萬/噸降低到目前的不足16萬/噸。盡管各個廠家都在采取各種手段進行技術保密,但是新技術的應用,一般都在2~3年內會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如果企業沒有較好的開發能力,往往很難在中長期內跟上成本與價格下降速度,那么,匆匆出局也就成了必然。
現今氨噻肟酸的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使得一些較早進入該行業并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已經根據自己的技術力量與資金,有選擇地放棄了一些產品的生產。如河北金通醫藥化工是國內較早生產氨噻肟酸(包括AE-活性酯)的企業,但它現在已經放棄了該產品的生產,集中資金生產自己較擅長的三嗪環,并且將其生產能力擴大了一倍,達到5噸/月,是最初設計能力的10倍以上。相反,山東金城化工則停止了三嗪環的生產,而集中資金用于生產氨噻肟酸和AE-活性酯,使其產量分別達到70噸/月和50噸/月。
盡管目前由于各種原因,國內的氨噻肟酸與三嗪環出現脫銷的現象,但是對于新建企業來說,是沒有多少機會可乘的。因為生產這些產品是綜合實力的一種較量,新入行的企業在各個方面很難與這些老牌企業抗衡,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又會將一批企業淘汰出局。
【經驗】依托“航母”,控制資金鏈,戰略誠信合作,主攻“精”品
分析國內如撫順美強制藥、浙江永寧制藥等目前比較成功的醫藥中間體企業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觸動。
首先,從這些企業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些企業在建廠初期,就已經將目標鎖定在制藥上。一個成功的醫藥中間體企業,猶如一只較小的艦船,只有與大型制藥企業的航母組成聯合艦隊,才可以不斷發展壯大。撫順美強制藥首先依托三九集團,使產品有了穩定的銷路,而且資金回籠有了保證,解決了企業發展的兩個關鍵因素,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該企業又與上海先鋒制藥達成合作協議,成功地進入制藥領域。浙江永寧制藥作為國內醫藥中間體的龍頭老大,更是棋先一招,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與山東某制藥企業聯合生產頭孢三嗪。
目前,國內各企業間的拖欠已經成為影響企業正常運作的重要因素。沒有雄厚的資金來彌補資金流的堵塞,也很難在該行業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河北某企業,是國內較早進入該行業,并且擁有一定影響的企業,但由于多年來受流動資金的困擾,一直沒能做大做強。因此,企業必須有一定的融資能力,或者與下游用戶結成緊密聯盟,使得產品銷售與資金回籠都有保證,在此方面成功的企業如撫順美強制藥廠,它依靠與三九集團的良好關系,迅速發展成產值上億的大型企業;或者發展外貿優勢,加強外銷力度,避開國內“三家債”的困擾,成功的實例如浙江永寧制藥廠,其產品大量出口,避開了國內同行間的惡性競爭。
在進口四甲基胍價格高達35萬/噸時,吉林省四平市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研制出該產品,但它卻以非常低的價格供應哈藥集團。隨著該產品的國產化,其價格也隨之降低到10萬元以內。從短期效益來看,該公司損失了一大筆利潤,但是該公司贏得了哈藥集團的信任,現在哈藥集團已經將其小試基地建在該公司,而且長期購買該公司生產的四甲基胍。因此,四平市精細化學品公司最終還是取得了更大更長久的收益。這種長遠的戰略眼光與誠信的態度,是國內醫藥中間體企業目前急需學習的。
有些企業考慮到自己資金比較少,為自己設計了一條小規模多品種的經營路線。但事實無情的擊碎了這種夢想:小規模不會產生大量的效益,而多品種所投入的大量研發費用,將企業拖入困境中。醫藥中間體產品大多是技術含量較高,生產工藝比較復雜的產品,開發的前期投入十分巨大,沒有相當的資金與技術力量支持,開發成功的幾率很小。作為企業,首先應該有一個或幾個銷路穩定的產品作為企業生存的必要保證,然后才可以開發一些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的產品,作為技術儲備。
投資:
避免與強手沖突,走改造路線
目前,國內生產頭孢類抗生素母核7-ACA的廠家,包括石藥、???、魯抗等,已經將國外7-ACA占據國內市場的形勢完全扭轉過來了,國外生產廠家已紛紛退出國內市場,造成目前國內7-ACA的供應十分緊張。而國內頭孢類抗生素的消費市場已經成熟,因此帶動了國內頭孢類抗生素用中間體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這樣的形勢又將引起新的一輪投資高潮,但是由于以上分析的種種原因,新投產的企業是很難與老牌企業進行競爭,盡管目前一些老牌企業已經停止了一個或幾個品種的生產,但是恢復生產是很容易的。因此說,國內頭孢類抗生素醫藥中間體市場盡管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對新的投資者來說,具有相當大的風險。
由于目前頭孢類抗生素市場日益火爆,造成青霉素類抗生素產品價格低迷,因此,進行青霉素改造以合成新型抗生素也是一條不錯的投資路線。如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啦西林等,由于其療效好、價格低、原料供應充分,而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同時,將青霉素改造為頭孢類抗生素的母核,如7-ADCA,GCLE,GEO等,也是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產品。投資這些產品,可以避免與成熟強大的競爭對手發生正面沖突,可以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